公司動態
突破 讓“中國制造”名副其實
閱讀:458 發布時間:2013-3-19處于價值鏈低端的眾多企業能在“微笑曲線”上微笑嗎?這是*委員、中山大學企業與市場研究中心主任毛蘊詩在今年兩會期間向中國制造業拋出的尖銳問題。
盡管屬于“老生常談”的話題,但毛蘊詩還是從中國制造業“大而不強”的現實出發,有針對性地提出了推動制造業轉型升級的關鍵路徑,參與標準競爭、突破技術、改造傳統產業等,都是我國從工業大國向工業強國轉變的必然選擇。
大而不強
在世界22個工業大類中,中國制造業有5個大類位居世界*,9個大類*二。在世界500種主要工業品中,我國有220種產品產量*。近一半的水泥、平板玻璃和建筑陶瓷,一半左右的手機、PC機、彩電、顯示器、程控交換機、數碼相機都在中國生產。
然而,制造業的競爭不在于“以量取勝”,中國制造“大而不強”已是不爭的事實。這樣的例子比比皆是:在iPhone的利潤中,蘋果公司拿走58.5%,而我國大陸勞工成本只占1.8%。我國電腦零部件配套率已達95%,但主要是周邊設備組裝加工,利潤率不到5%。2012年我國鋼鐵消費量下降,每噸鋼僅賺1.68元。DVD的出口均價不到45美元,費就高達20美元,除去成本后單位利潤不到1美元。2011年《金融時報》評出的500強企業中,美國有73家工業企業上榜,而中國大陸只有6家。
在毛蘊詩看來,目前“中國制造”主要包括中國組裝、中國代工、中國制造、合資制造和自主制造幾個部分。
以中國組裝為例,又包含純粹的中國組裝和有品牌的中國組裝。前者處于價值鏈zui低端的組裝環節,利潤和話語權非常低。國內“三來一補”很大部分承接來件裝配;一些成熟的產業如電子制造,甚至是智能手機、汽車等技術密集行業也將組裝車間放在中國。而后者缺乏中國芯。以聯想電腦為例,它的“芯”全部來自于國外,操作系統使用微軟的Windows,CPU、芯處、顯卡、無線網卡來自英特爾。電腦“芯”的制造和有品牌的組裝的利潤差距可以達到2~3倍。
中國代工也有單純的代工(簡稱OEM)和設計導向的代工(簡稱ODM)之分。其中,OEM依照廠商的設計圖紙使用自有機械設備代工生產,其附加值低,廣東的虎門服裝、東莞制鞋、順德和中山小家電等勞動密集型產業就是典型代表。相比之下,從事ODM的制造企業可提供零部件或整機的多套設計方案,附加值稍高。例如,筆記本電腦的代工中有93%來自于廣達、仁寶、緯創、英業達、和碩五大臺系廠商,關鍵零部件基本由臺商代工。
再如零部件制造領域,目前國內許多產品的關鍵技術和零部件(如電腦CPU、汽車發動機、智能手機芯片、空調壓縮機等)基本依賴進口。我國的設備制造領域同樣薄弱,大部分設備依賴進口,如光纖制造設備的進口率達100%,集成電路芯片制造設備達85%,石油化工裝備達80%,轎車、數控機床、紡織機械、膠印設備達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