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動態
5·12地震周年
閱讀:1468 發布時間:2009-5-11汶川周年重訪
5·12地震周年之際,記者重訪汶川。重災區和極重災區51個縣的1986.7萬人(據2007年末統計),在重建中面臨的挑戰并不亞于應急救援,在某些方面甚至更艱巨,因為這項工作更需要愛心的持續與觀念的更新。
記者的視角無法面面俱到,本刊選擇集中關注房子、孩子與社會參與機制,殷盼能以這三組鏡頭的管窺之見,為兩千萬人的生活重建立此存照,并為就在此刻正如火如荼進行著的建設提供一份有價值的參考——
圍繞zui受關注的孩子們,數千萬乃至億元的投入帶來的是高標準高速率的硬件建設,地震也成了四川省加大“一鄉一校”寄宿制學校建設,調整教育布局的歷史性契機,其中,少數民族地區撤并村小的力度尤其大。盡管對于寄宿制學校半軍事化的管理水平以及孩子們的身體健康、人格成長、文化影響等的綜合評價尚存在很大爭議。僅就收費而言,家長們也要在國家剛剛承諾的義務教育之外,為孩子享受到該模式的教育服務而額外承擔更大的經濟壓力。
政府在重建中扮演了*的決定性角色,災區人民的感激之情記者在采訪中時有耳聞。地震發生之初,民間組織與志愿者的參與讓驚恐無助的災民感到溫暖,分擔了政府的壓力。在轉入重建之后,“維穩”被提到核心議程,外來機構和人員被視為潛在不安定誘因之一。政府所試圖擁有的控制力,又令災區的社會重建面臨新的挑戰。
在物質獲得快速修復的同時,社會重建中的軟件要素、正常生活所需要的軟性力量,反倒更值得人們關注,盡管這一部分很難被量化考核。“沒有反思的眼淚只是水”,一年前的災區采訪,本刊記者曾寫下這樣的句子,一年后,它仍舊提醒我們,收拾河山與心靈的前路漫漫。祈愿兩千萬人能在被震動過的土地上,不被舊有的慣性思維所裹脅,栽下未來生活的新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