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發展到現在,過去單純依靠投資驅動的路線已經失靈,中國意在將更多的資源投入于創新驅動。開啟“中國制造”的轉型升級之路。
2015年,中央提出的“五大發展理念”排在*位的就是“創新”。也是這一年,李克強明確提出“大眾創業,萬眾創新”。一年多來,中國采取多項舉措,推進創新驅動型增長。核心技術是花錢買不來的,用市場也換不來。*的途徑就是自主創新。
所幸的是,國家已經確立了一批重大科技專項,“十三五規劃”提到的未來5年中國計劃實施的100個重大工程,大部分為科技創新項目。這些項目基本涵蓋了戰略新興產業的核心技術。而且低端制造業存在產能過剩問題,競爭不過東南亞等國家;制造業,盡管發展很快,可跟歐美等發達國家相比仍有差距。現在中國的工業處于中間地帶,受到兩頭擠壓。在進行制造業全面升級的過程中,德國工業4.0是一個樣板。然而在謀劃工業4.0的時候,要全力打造工業3.0,同時,還要彌補工業2.0的欠賬,這就是中國工業制造業的現實。
顯然,中國提出的經濟社會發展目標“兩個一百年”、“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等,靠現有的低端制造業很難實現。2015年,中國制訂了實施制造強國戰略的行動綱領—“中國制造2025”,明確提出“智能化”為突破口和主攻方向,zui終意圖是通過在創新、“智”造等多方面的轉變,使中國從制造業大國邁入制造強國的行列。
自2015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互聯網+”以來,這一戰略已經深刻影響了中國諸多行業。業界人士認為,在互聯網發展的某些方面,中國可能已經超過了美國,但在與工業、制造業的結合方面,還需要參考美國、德國的經驗。不過信息網絡中國用得很好,目前互聯網成功運用在了業上,如果與工業結合,一定會大大提升中國的工業化水平。
供給側改革發力
在制造出品牌好,品質好,價格好的三好產品的方面,政府和企業都應該有更多的擔當。對企業來說,則要在產品、服務升級上承擔起更大的責任。擴大內需的重要一環就是要提升產品質量,拿出更多、高價值的產品。
目前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正在對中國制造業進行新一輪的提質增效,從供給與生產的角度入手,來提高產品的競爭力,從“中國制造”邁向“中國智造”。中國制造需要提供更的產品,所以要去產能,要體制升級,一旦升級換代,我們國家的競爭力會上一個大臺階。
現在市場、消費者的需求,已經從對實物的簡單需求轉向對品質、品牌的體驗需求,這就要求生產企業要轉向,從賣產品轉向賣服務,提高品質、塑造品牌,落后的產能該退出就得退出。去產能重點是依托供給側改革,通過技術改造來實現轉型升級。
過去我們一直講‘求’,現在講‘供給’。首先是一種質量的穩定、提升,說到底就是需要一個有質量的供給側。如果我們的制造業能實現有效供給,把13億人規模的消費者留在國內,那么發展潛力將是巨大的。要實現供給,zui要緊的就是全面實現信息化、自動化和智能化。
中國制造的有效途徑是抓住工業化和信息化,以節能、減排、降碳和中國制造2025為切入點,進行大規模技術改造,更新換代。
發揚“工匠精神”
雖然中國是制造業大國,但是洋貨卻在中國受到普遍青睞。因為粗制濫造的不僅是制造者,消費者也滿足于此。因為我們的工業化水平太低,別人300年走完的路,我們改革開放30年就想全部走完,所以會帶來這些問題。
從注重數量轉變為注重質量,已成為中國經濟新常態下的重要目標。李克強在論述“十三五”時期主要目標任務時強調要“加快建設質量強國、制造強國”,他還用“工匠精神”鼓勵企業“增品種、提品質、創品牌”。這樣的提法深得民營企業家之心。如果說生產制造和出口是外家功夫,那么現在我們就到了增強內力、內功的時候。我們得塑造拿得出手、叫得響亮的品牌,用產業升級轉型來推動增長。工匠精神是工業化階段培養出來的,工業化階段zui講究質量和程序。西方工業化是一輪一輪改造上來的,并非一蹴而就,我們也要走同樣的路。用5-10年的時間,一輪一輪改造,中國的工業化一定是世界水平。”
2015年,中央提出的“五大發展理念”排在*位的就是“創新”。也是這一年,李克強明確提出“大眾創業,萬眾創新”。一年多來,中國采取多項舉措,推進創新驅動型增長。核心技術是花錢買不來的,用市場也換不來。*的途徑就是自主創新。
所幸的是,國家已經確立了一批重大科技專項,“十三五規劃”提到的未來5年中國計劃實施的100個重大工程,大部分為科技創新項目。這些項目基本涵蓋了戰略新興產業的核心技術。而且低端制造業存在產能過剩問題,競爭不過東南亞等國家;制造業,盡管發展很快,可跟歐美等發達國家相比仍有差距。現在中國的工業處于中間地帶,受到兩頭擠壓。在進行制造業全面升級的過程中,德國工業4.0是一個樣板。然而在謀劃工業4.0的時候,要全力打造工業3.0,同時,還要彌補工業2.0的欠賬,這就是中國工業制造業的現實。
顯然,中國提出的經濟社會發展目標“兩個一百年”、“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等,靠現有的低端制造業很難實現。2015年,中國制訂了實施制造強國戰略的行動綱領—“中國制造2025”,明確提出“智能化”為突破口和主攻方向,zui終意圖是通過在創新、“智”造等多方面的轉變,使中國從制造業大國邁入制造強國的行列。
自2015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互聯網+”以來,這一戰略已經深刻影響了中國諸多行業。業界人士認為,在互聯網發展的某些方面,中國可能已經超過了美國,但在與工業、制造業的結合方面,還需要參考美國、德國的經驗。不過信息網絡中國用得很好,目前互聯網成功運用在了業上,如果與工業結合,一定會大大提升中國的工業化水平。
供給側改革發力
在制造出品牌好,品質好,價格好的三好產品的方面,政府和企業都應該有更多的擔當。對企業來說,則要在產品、服務升級上承擔起更大的責任。擴大內需的重要一環就是要提升產品質量,拿出更多、高價值的產品。
目前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正在對中國制造業進行新一輪的提質增效,從供給與生產的角度入手,來提高產品的競爭力,從“中國制造”邁向“中國智造”。中國制造需要提供更的產品,所以要去產能,要體制升級,一旦升級換代,我們國家的競爭力會上一個大臺階。
現在市場、消費者的需求,已經從對實物的簡單需求轉向對品質、品牌的體驗需求,這就要求生產企業要轉向,從賣產品轉向賣服務,提高品質、塑造品牌,落后的產能該退出就得退出。去產能重點是依托供給側改革,通過技術改造來實現轉型升級。
過去我們一直講‘求’,現在講‘供給’。首先是一種質量的穩定、提升,說到底就是需要一個有質量的供給側。如果我們的制造業能實現有效供給,把13億人規模的消費者留在國內,那么發展潛力將是巨大的。要實現供給,zui要緊的就是全面實現信息化、自動化和智能化。
中國制造的有效途徑是抓住工業化和信息化,以節能、減排、降碳和中國制造2025為切入點,進行大規模技術改造,更新換代。
發揚“工匠精神”
雖然中國是制造業大國,但是洋貨卻在中國受到普遍青睞。因為粗制濫造的不僅是制造者,消費者也滿足于此。因為我們的工業化水平太低,別人300年走完的路,我們改革開放30年就想全部走完,所以會帶來這些問題。
從注重數量轉變為注重質量,已成為中國經濟新常態下的重要目標。李克強在論述“十三五”時期主要目標任務時強調要“加快建設質量強國、制造強國”,他還用“工匠精神”鼓勵企業“增品種、提品質、創品牌”。這樣的提法深得民營企業家之心。如果說生產制造和出口是外家功夫,那么現在我們就到了增強內力、內功的時候。我們得塑造拿得出手、叫得響亮的品牌,用產業升級轉型來推動增長。工匠精神是工業化階段培養出來的,工業化階段zui講究質量和程序。西方工業化是一輪一輪改造上來的,并非一蹴而就,我們也要走同樣的路。用5-10年的時間,一輪一輪改造,中國的工業化一定是世界水平。”
上一篇:萬向銑頭具可換性
下一篇:機床主軸對常用滾動軸承的基本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