龐淇文:數控機床的青年“指揮官”
2018年11月24日 13:29機床商務網點擊:5853
他年僅二十八歲卻年少成名,數控加工精度逼近零工差;他是數控機床的指揮官,面對上千把刀具他了如指掌,蒙面識刀堪稱一絕。永不止步,攻堅克難,追求匠人境界;銳意進取,勤學苦練,終成青年大師,他是廣西柳工機械股份有限公司技術專家、技師龐淇文。
一、
這里是廣西柳工機械股份有限公司傳動件加工中心,大型工程機械、轉載機核心部件之一變速箱就在這里生產。在緊張的生產期間,車間生產新品的一臺立式數控機床發出了一聲異響后停機了。經過維修人員發現,原來是刀庫的導向刀座有一關鍵位置開裂,要重新運轉必須換掉整個刀庫,費用超過十萬元,還要等上至少一個半月的采購周期。
公司管理層決定自制刀座,可誰能挑起這個重擔?大伙的目光都落在年僅28歲的技術龐淇文身上。
“部件沒有任何尺寸,感覺就像一張白紙一樣,關鍵的地方就是一個導軌,它的加工精度的話必須要達到0.005毫米。這個0.005毫米,在我們平常工作中基本就是極限!”龐淇文說道。
沒有設計圖紙,沒有加工參數,龐淇文沒有退路。每節約一分鐘就能為公司多挽回一些損失。在對刀座尺寸進行細致的測繪,利用電腦進行三維造型和CAM自動編程后,龐淇文開始用數控機床對鑄鐵進行加工。
這時,有一個難題擺在了他面前。因為刀座有數百個加工尺寸,只要有一個尺寸的加工精度達不到極限精度,損失的就不僅僅是一個刀座。
“如果我們加工的刀座達不到我們所追求的極限精度,那么它在正常的運行當中很有可能造成整個刀庫的損壞,會造成經濟損失30萬元以上。”龐淇文說道。
面對巨大的壓力,龐淇文沒有多想,在接下來的五天時間里,他指揮著他的數控機床終完成了刀座的加工。每一個加工的尺寸、公差都控制在0.005毫米。到底他是怎么做到讓加工精度逼近零工差的呢?
“其實這個是有竅門的,我們在日常檢測過程中如果用力過大,檢測出來的數值會小,尺子會變成一個喇叭口,所以我們要做到讓這個尺子跟這個零件剛好彌合。這樣子的話我們得出來的數值才是準確的。”龐淇文回答道。
有了的測量,才會有準確的加工精度。龐淇文自制的刀座經過維修人員的安裝調校后,數控機床的刀庫運轉正常,數控加工中心得以成功恢復生產。
二、
“可以啊,大師!”看著成功運轉的刀庫,同事們對龐淇文陳贊道。
“大師”這一稱呼多指造詣深厚,享有盛譽的專家,而對龐淇文這個年僅28歲的“準”九零后來說是極高的贊譽。
“我是2011年進廠,2012年、2014年、2015年連續代表公司參加廣西數控比賽,都獲得了名,我們的同事都開玩笑地把我稱為大師,但是在我看來真正的大師應該像我師父那樣子,他在這個崗位上專注了四十多年。”面對外界的夸贊,龐淇文謙虛地說道。
龐淇文眼中的大師就是他的師父——歐玉偉。說到自己的這個徒弟,歐師傅說當時龐淇文可沒少惹他生氣。
“在學校他覺得他很能干,但到我們柳工來,真正做我們柳工的產品,拿到圖紙一下子就懵了。”歐師傅說道。
可就是在這種情況下,龐淇文進廠的年歐師傅就把他要進了加工中心高技能人才培訓班。這樣的決定引起了一些老員工的反對。
“小龐剛進來,什么都沒有,大家也都不認識他嘛。都覺得這個小伙子一來就可以進入一個要求條件很高的班組學習,是不是走后門啊?”對于當時的情況,龐淇文的師兄、廣西柳工機械股份有限公司技師吳思華說道。
為什么歐師傅堅持己見要把龐淇文招進了培訓班呢?原來龐淇文少年時對數控加工專業就情有獨鐘,在廣西機電技師學院就讀期間就已經在自治區各屆技能大賽中摘冠,2010年,他更是代表學校奪得了全國數銑加工中心學生組二等獎,這些在校的突出表現引起了歐師傅的關注。
為了讓這塊璞玉砥礪成器,歐師傅對他布置了極為苛刻的訓練要求。
“就限定他必須下班以后再去訓練,我就給他具體任務,比如說干到(晚上)十一點必須要把這個活干完。你看白天干了一天,晚上還干那么長。他能夠堅持下來,這對我來說還是比較感動的。”歐師傅說道。
正是歐師傅的慧眼識珠,肯吃苦、善鉆研的龐淇文獲得了一個培訓的寶貴名額。通過培訓,龐淇文認識到,作為一名數控銑工,光有一技之長還不夠,更要全面發展。他不但學習掌握了數控機床的操作技能及程序編制,更自學掌握了CAD等繪圖軟件和編程軟件的運用。
正是這種精益求精、追求的工匠精神讓龐淇文連續三年奪得廣西數控技能大賽數控銑工職工組名之外,還獲得了“廣西技術能手”、“廣西五一勞動獎章”等榮譽稱號,并在2015年被破格晉升為數控銑工和數控加工中心雙料技師。
他為此付出的努力,大家都深有感觸。“小龐在平時的訓練過程中,自己給自己增加訓練量,比如有虎鉗在上面,他可能把它拆下來放在下面,把工作臺清理干凈,然后再裝上去,再把虎鉗清理。”龐淇文的師兄吳思華說道。
三、
為了能指揮好一臺臺“肚子”里裝著上百把刀具的數控機床,龐淇文不斷地給自己定下了許多匪夷所思的訓練項目,使他不但可以把加工尺寸的公差控制在不及一根頭發絲大小十分之一的0.005毫米左右,更是可以不靠眼睛就能識別出數控加工中運用的每一把刀具。
“我要對這個上千種刀具的加工性能、特性、加工精度必須了如指掌,就像掌握自己的手掌一樣,這樣子我加工出來的零件才會賦予生命。”龐淇文說道。
2017年,公司成立了以龐淇文名字命名的創新小組,就是為了把他掌握的技術和經驗毫無保留的傳教給大家,帶領大家攻堅克難。
在龐淇文的帶領下,短短半年,創新小組共為公司實現技術改造6項、技術創新20項,為公司節約經濟成本160多萬元,他們生產的裝載機等工程機械更是遠銷海外。
“看著一個自己做的零件出來,然后達到這個設計的要求,感覺這個零件就像我們在做一個藝術品一樣,我覺得這就是我們的成就感。”龐淇文說道。
正如在同各界青年代表座談時的講話里說的:“人的一生只有一次青春。現在,青春是用來奮斗的;將來,青春是用來回憶的。”
作為廣西工程機械制造業的青年先鋒,龐淇文把自己的熱情傾注在對數控加工精度和技藝的追求上,他和他的創新團隊扎根一線,為廣西工程機械的發展而努力奮斗,他們追求的“工匠精神”為廣西裝備制造業凝神鑄魂,拓寬了廣西工業經濟的國際化發展之路。
(來源《廣西工匠》欄目第三集視頻,由本網編輯根據視頻內容整理)
(來源《廣西工匠》欄目第三集視頻,由本網編輯根據視頻內容整理)
下一篇:【機床工匠回顧】數控高手徐玉成
版權與免責聲明
- 凡本網注明“來源:機床商務網”的所有作品,版權均屬于機床商務網,轉載請必須注明機床商務網,//www.79dvd.com/。違反者本網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 本網轉載并注明自其它來源的作品,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不承擔此類作品侵權行為的直接責任及連帶責任。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轉載時,必須保留本網注明的作品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 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周內與本網聯系,否則視為放棄相關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