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峻峰帶領團隊:我們讓C919更強壯
2017年08月04日 11:38機床商務網點擊:3120
【中國機床商務網 行業精英】這幾天正是上海熱的時候,記者來到上海浦東一個叫祝橋的偏僻地方。C919大飛機總裝下線后,趙峻峰一直在這里的中國飛機強度研究所上海分部給大飛機做全機靜力試驗。
戴著眼鏡,皮膚有點黑,個子大概1米8,牛仔褲、格子襯衫,趙峻峰看著確實像傳說中的“理工男”——他是中國商飛上海飛機設計研究院強度部工程師、C919大飛機全機靜力試驗負責人。
趙峻峰
走進一個巨大的試驗廠房,能看到鋼結構的三層平臺,C919大飛機機身“藏”在平臺里,機身下方排列著兩列液壓作動器,兩翼則伸展在外面,被很多細細的鋼索和杠桿系統吊拉著。趙峻峰說,正常飛行中,飛機的機身在空中受到的是乘客和貨物向下的力量,機翼受的是上升力,試驗中這兩種力都需要模擬施加到飛機上,并模擬一些極端情況。
趙峻峰領著記者先是在飛機肚子底下看。機身上特別明顯的是密密麻麻的白色帆布帶,還有一捆捆紅綠黃顏色的電纜圍繞在飛機周圍。隨后又沿著鋼結構平臺的樓梯上去進到飛機“肚子”里,沒有駕駛艙儀表、沒有座椅,碩大的機艙內布置著一套用于給機身加載的杠桿系統。
“這架‘素顏’的C919大飛機和首飛的飛機主結構一模一樣,主要用來做靜力試驗。全機身上粘著的白色帆布帶有上萬個,每個能承受幾百公斤的力量。飛機上還粘貼了上萬片應變片,通過成千上萬的電纜匯集到數據采集設備上。在機體結構受載荷作用后,這些應變片能測量出肉眼看不見的結構微應變。根據這些微應變,工程師們能夠判斷飛機結構受力的情況,還能用這些數據來檢驗分析計算的準確性。”趙峻峰說。
全機靜力試驗,就是讓飛機在地面狀態下,模擬在空中飛行和地面著陸時的受力情況,來驗證在空中到底能承受多大的力量,接受各種挑戰極限、超越極限的試驗考驗,好比檢驗人的肌肉和骨骼是否足夠強壯,這是飛機研制過程中進行飛行試驗和設計定型的先決條件之一。
“首飛前我們完成了限制載荷試驗,后續還要繼續做極限載荷試驗,后會做破壞試驗,大程度地測試飛機結構的承載能力,保證飛機的安全性。”趙峻峰說。
今年剛剛40的趙峻峰本科學的就是飛機設計專業。進入當時上海飛機設計研究所的時候,是研究所艱難的時期,沒有任何飛機項目可做,除了很少量的科研課題以外,很多人只能承接各類工程項目養活自己,趙峻峰則是和幾個同事一起為一家日本制造CPU仿真器的公司做軟件開發和維護。直到2000年初,我國首款自主研制的支線噴氣客機ARJ21新支線飛機項目啟動,趙峻峰開始次干飛機項目,參與飛機機身結構強度工作。當時,由于很多年沒有飛機型號項目,很多計算程序要么不適用,要么散失。趙峻峰的軟件開發經驗還派上了用場,從無到有編制了很多計算程序。
“ARJ21是完完全全自己做的”。設計和試驗這架飛機從頭到尾的全過程,記錄著趙峻峰的成長史,“12月1日、6月28日,這兩個日子我記得很牢。”
2009年12月1日,ARJ21飛機在進行2.5g全機穩定俯仰靜力試驗過程中,當載荷施加到87%時,龍骨梁后延伸段結構遭遇破壞,試驗被迫中止。這意味著后續的20多項靜力試驗暫停、試飛工作停滯,也讓已面臨巨大進度壓力的飛機項目雪上加霜。
作為ARJ21靜力試驗現場負責人,趙峻峰當時一下子就蒙了,“每一個人背負的壓力都特別大,壓抑得喘不過氣來。”之后的7個月,承受著難以在人前挺起脊梁的窘迫,這支年輕的強度技術團隊,絕地攻堅,終讓ARJ21飛機的2.5g靜力試驗圓滿通過。這7個月,成為團隊刻骨銘心的一段歷程,“既是一次災難,也是一次機遇。我們不僅從失敗的陰霾中走了出來,能力也有了很大提升,使我們更加沉著冷靜。”趙峻峰說,這也許是首飛前C919大飛機全機靜力試驗走得相對順利的原因。
采訪間隙,趙峻峰時常被電話打斷,說的都是技術名詞。趁喝水的間隙,他又拿起筆在白板上畫了個齒條零件圖,和幾個年輕人討論幾句。旁邊還立著一個白板,板上不知道是誰寫的一句話:“航空強則中國強。”
對 話:喜歡自己的工作就會投入
記者:你剛參加工作那幾年,沒什么飛機項目可做,那時候沒想過跳槽嗎?
趙峻峰:倒真的沒想過要跳槽。可能有幾個因素。我大學學的是飛機設計,記得老師說過一句話,“中國經濟慢慢上去了,飛機不可能一直買,以后還是要自己造。”這句話我印象很深,覺得我們的民機事業有希望。我自己也覺得造飛機挺有意思。熬過幾年,ARJ21飛機的項目開始籌劃、啟動,我們就有事干了。
記者:你經歷了ARJ21和C919大飛機的全程研制,首飛時你緊張嗎?
趙峻峰:ARJ21飛機首飛,雖然試驗都做完了,當時我還是很緊張,畢竟是次真正做出一架飛機來。C919首飛時就相對平靜一些。其實我覺得不容易的是老一代飛機人。他們看到大飛機真正飛起來,格外動情。
我們都十分感謝這些老前輩,他們有研制“運十”的經驗,在ARJ21研制過程中,給我們這些一點經驗都沒有的人很大的支持和幫助。年輕人有時候不知道自己做得對不對,有一個人在后面跟你說沒問題,就會很踏實。
記者:一直專注“造飛機”,你有什么體會嗎?
趙峻峰:研制飛機,要走獨立自主的道路。不會的東西恰恰是要自己來做,自己已經會的東西可以讓別人做以降低成本。自己不會做,不懂技術的關鍵點,就沒有能力去判斷哪家供應商的產品好,也沒能力去監督他們。舉個小例子,我們做飛機試驗,要在機身或機翼上打洞,如果不熟悉飛機,就不知道在哪里打洞是合理的,就會冒破壞試驗件的風險。
版權與免責聲明
- 凡本網注明“來源:機床商務網”的所有作品,版權均屬于機床商務網,轉載請必須注明機床商務網,//www.79dvd.com/。違反者本網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 本網轉載并注明自其它來源的作品,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不承擔此類作品侵權行為的直接責任及連帶責任。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轉載時,必須保留本網注明的作品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 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周內與本網聯系,否則視為放棄相關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