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促進質量體系、標準與相關業務的融合落地
分解質量檢測標準:把質量方針和目標分解為具有約束性的質量檢測標準,并落實到原料、產品質量的控制標準上,并與業務相融合,確保落地效果。
明確質量職責分工:明確相關業務部門的質量職責分工,確保質量管理工作有序有效開展。
規范質量管理流程:規范質量管理工作流程,具體落實到每一個業務作業環節中,確保質量管理的標準化與規范化。
設計關鍵質量模型:設計多樣化的關鍵質量模型,包括質量控制點模型、質量控制方式和流程模型、質量控制項模型和質量分析模型等。
二、促進實物質量控制與設備技術升級
建立“雙體系 +多手段”機制:建立編碼體系與實物識別體系,對數字空間和物理空間的多樣化物料進行有效區分與管控,并根據生產、檢測和運輸中的實際情況在多種識別檢測手段中選擇相應合理的方案進行質量管控的檢測。
生產過程控制“透明化”:在生產準備、投料、生產、檢測控制與異常環節對質量進行全面且透明化的管控,將質量管控落實到生產過程的每一處細節中。
三、促進有效溝通機制的建立與供應鏈的升級
注重供應商培育:在產品研發設計階段、樣機試制階段、批量生產階段引入原材料供應商一同合作,共同對原料品質標準、質量控制模型以及各階段物料供應穩定性的相關要求進行評估與制定,以此加強對供應商的篩選與培育,達成從合格供方到核心伙伴的供應鏈長效發展目標。
全流程供貨質量控制:從發貨階段到接收階段的質量控制可以最大程度保障關鍵核心原材料、外協件以及不同批次批量的大量物料得到精準有效的管控,確保協同作業效率的大幅提升。
全方位的供應商評估:通過對不同階段質量評估模型的建立與選擇,基于工藝與生產要求確定合理的評估頻次,最終形成全方位關聯覆蓋業務模型的評估結果,并將評估結果與業務模型進行關聯引用,達成質量閉環管控,數據高效透明的實時業務運轉機制。
四、促進客戶需求響應與持續改善
質量管控的重要意義在于不斷優化產品質量、提升服務質量和持續進行數據分析與改善,最終體現在客戶需求響應速度與質量相關數據的分析改善能力,因此質量管控也是一個“永不停歇”的持續提升過程。對質量管控的重要性有清晰且長遠的認知,選擇更“貼合”企業屬性與特點的工業軟件作為有力支撐都是做好質量管控的重要基礎。除此以外,選擇長期穩定的合作伙伴,通過“自驅內動力+強效外助力”共同加速落地應用,才是工業軟件發揮更大作用的關鍵。
所有評論僅代表網友意見,與本站立場無關。